誰都沒想到誰都沒想到,跑道有“毒”,操場有“毒”。那些“毒”,就是刺鼻的有害氣體。每每強光照射下,那些圖畫一樣的跑道和操場揮發出來的味道,難聞極了,沒多久,那些活蹦亂跳的孩子出現了中毒癥狀,集體頭暈,鼻子流血,免疫力下降,很可怕,很糟糕。
2003年,就有搞體育的老師撰文指出,塑膠跑道不安全。但是,沒有引起注意。十多年過去,2015年11月份,《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對深圳的“毒跑道”做了深度報道,“跑道中‘毒’”。半年多過去,近日,“毒跑道”事件隨著暑期來臨,再度發酵,一發而不可收拾。自然,國家教育部被“驚動”,趕緊出來作為,通知說,經權威機構檢驗確認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塑膠跑道,要立即鏟除,并叫停在建和擬建塑膠跑道。
央視更是盯緊“毒跑道”,追本溯源,竟然在河北保定和滄州發現了“毒跑道”的原料,是廢舊輪胎和廢棄電纜。于是乎,這兩個地方的企業迅速被關停,老板也被監視,限制自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把廢舊輪胎和電纜加工成顆粒,鋪到地上變成跑道,是不是廢物利用?是不是更環保?現在沒人敢說,似乎是誰說誰有罪。其實,在筆者看來,輪胎也好,電纜也罷,生性不光耐磨,而且經得起風吹日頭曬,這也是其基本屬性。誰要說太陽光下,輪胎和電纜不經曬,氣味刺鼻,有毒,估計沒人相信。因為,我們都見過陽光下電線不刺鼻,輪胎也不刺鼻。所以,人家加工廢舊輪胎和電纜的人,沒錯也沒罪。
“毒跑道”的毒來自哪里呢?新華網北京6月23日消息說,一臺攪拌機、固體垃圾做成塑膠顆粒、三無膠水黏合……媒體調查顯示,造價80元/平方米的低價劣質塑膠跑道中,塑膠顆粒只占不到40元/平方米,中標價則接近120元/平方米,部分政府指導價是180元/平方米。招投標中重低價而輕安全問題突出,加上各環節監管形同虛設,“毒跑道”才得以“跑”進校園。瞧見沒,“三無膠水黏合”這道工序非常重要。這個過程,技術含量很高,如果為了縮短工期,降低質量,減少成本,那么,施工方就違規使用苯系溶劑,用來勾兌施工的膠水就必然有“毒”。
專家認為,“苯系物超標”,成為這次“毒跑道”事件的高頻詞。如果添加的苯系溶劑比例較高,就可能導致跑道異味較大。如果人長期處于那種的環境下,很容易身體不適,出現“苯中毒”的癥狀。除此之外,劣質塑膠跑道還會有別的有毒物質,比如重金屬催干劑——鉛鹽,它能促進跑道凝固定型,但是會造成永久性污染,易引起孩子鉛中毒。危害大的則是有毒塑化劑,常見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過量使用會導致男孩絕育。
塑膠跑道的歷史并不長。塑膠跑道的早應用,是美國1961年首次鋪設200米的聚氨酯塑膠跑道,此后國際奧委會和相關運動委員會正式把塑膠跑道定為國際體育比賽必備的設施。1979年9月,塑膠跑道進入中國,并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采用聚氨酯塑膠跑道。因施工結構的不同,塑膠跑道可以分為預制型、全塑型、混合型、復合型、透氣型和EPDM跑道。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里,普遍流行的是混合型、復合型和EPDM跑道。也有部分小學選擇使用價位更高、質量更好的預制型跑道。
即便是預制型跑道,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材料的柔韌性,施工單位會使用芳香型橡膠油。但該物質所含的多環芳烴毒性更大,國際上對它的使用要求也更嚴格,每公斤不準超過10毫克,遠低于苯系物的50毫克。因此,北師大深圳附小的苯檢測結果僅超標5倍多,卻有那么多孩子出現癥狀,還有可能是在鋪設預制型跑道時使用橡膠油不當。
如此看來,跑道是否有毒,跟造價沒有關系。面對頻發的“毒跑道”事件,多位業內人士感嘆,只要多上點心,多去檢查一下,聞到異味就處理,這不是多難的事情。“跑道沒有問題,是人有問題!”這里所指的人,除了原料供應商、施工單位,也包括招標單位和政府監管部門。
換個角度看,“毒跑道”背后的問題,除了無資質的小作坊唯利是圖不計后果造出“毒跑道”,還有教育主管部門和當事學校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祟。一者,為了出政績,教育局有讓跑道統統塑膠化的沖動,美其名曰“標配”“達標”;二者,每所學校每年都有改造經費,如果不用完,第二年就不再下撥,于是,每到暑假,各學校爭先恐后在改造,好好的地磚墻磚打掉,重新鋪新的,至于修跑道,就更不在話下;三者,“劣幣驅逐良幣”,暴利之下,利用財政資金貪腐行賄受賄的現象有目共睹。
科學地看,塑膠跑道本身是無毒無害的。關鍵是,制造塑膠跑道的人,必須要有資質,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苯系物”、“ 橡膠油”,制作出合格的“膠水”。雖然400米的跑道,不過是大約200萬元的造價,但是也完全可以像蓋樓房那樣,實施終身負責制,一旦出現問題,不管你在天涯在海角,也一樣可以依法查辦。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