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揭露了更多有關毒跑道的內幕。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記者發現很多小作坊在用廢舊輪胎制作塑膠跑道。輿論嘩然:怪不得跑道有毒,原來材料是“工業廢料”。可是,問題真的出在這嗎?
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是好事,毒跑道的癥結是否在舊輪胎還有待查證。
塑膠跑道材料除了廢舊輪胎顆粒,還有膠水,膠水的成份主要是TDI、MDI及其他一系列化工原料,膠水對于毒跑道難道就沒有出一份力,誰能證明膠水是無毒的?
因為高溫讓有毒有害氣體揮發出來了,所以引發了大家對跑道有毒的關注,這可以算是天災。
除了天災,毒跑道的背后有沒有人禍呢?每個運動場招標背后有多少權力的身影?有多少腐敗?層層轉包、雁過拔毛?底價中標是否合理……
盡快給塑膠跑道制定國標、堵上漏洞,并思考塑膠跑道大躍進的必要性,才是當務之急。
首先要給央視的調查報道點贊,這是“毒跑道”事件發酵至今,媒體的大突破。從塑膠跑道原材料的提供商入手,這也是正確的路子,可以把整個毒跑道產業從制造到后如何躲過監管進入校園,全部拎出來。
但有些問題交代不清楚,就會立錯靶子。如果我們假設,央視暗訪的這些小作坊生產的塑膠跑道原料一定是有毒的,那么,這個毒到底來自哪呢?
是來自他們用廢舊輪胎、廢電纜作為材料這種方式,還是這些廢舊材料本身質量不達標?是黏合劑出了問題,還是其他制作工藝沒跟上?
在這些問題沒有答案之前,央視著重把廢舊輪胎形容為“黑色污染”,非常容易誘導觀眾和媒體把“廢舊輪胎”作為靶子,讓人以為“廢舊輪胎”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所以“無良廠商竟用廢舊輪胎制造毒跑道”這一類標題非常容易和網友形成共鳴。
說廢舊輪胎是“黑色污染”,這是沒有錯的。而且,國內的情況還要再嚴重一些,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我國每年產生的廢舊輪胎在以10%的速度劇增,成了一種新的污染源。
但正因為廢舊輪胎隨意放置、不加處理極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才要想辦法回收利用它們。用廢舊輪胎作為塑膠跑道的原材料,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了。
08年奧運會賽場的跑道,正是廢舊輪胎做的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鐵人三項比賽在昌平舉行。奧運會選手腳底下踩的跑道,就是由廢舊輪胎制造的。當然,由于國情特殊,我們也沒法拍著胸脯說奧運會跑道一定不是毒跑道。但這項技術確實是有的,并且得到了國際田徑聯合會(IAAF)技術委員會的認證。
毒跑道的真正問題是,誰都不知道什么算是毒跑道、什么是無毒跑道
說句難聽的,即使不用廢舊輪胎作為原材料,你也不知道終被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不是毒跑道。因為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一團漿糊。
針對塑膠跑道,2011年,國家標準委頒布了兩個標準:《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第6部分:田徑場地》和《合成材料跑道面層》。雖然這兩個標準對有毒有害物質如苯、甲苯、二甲苯、鉛、鎘、鉻、汞等規定了限量,但卻漏了可能被添加的多環芳烴等有害物質,而且所謂“限量”,均屬于推薦標準,不具備強制性,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
據某地教育局官員透露,在2015年之前,塑膠跑道的工程驗收從未包括任何有害毒物質的檢測,驗收內容僅為跑道厚度等內容。2015年,江蘇等地相繼曝出毒跑道事件后,各地才增加了對塑膠跑道揮發成分的抽檢。
所以,結果一定不樂觀。據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于2015年12月提交的《聚氨酯塑膠場地揮發性有害物風險監測分析報告》顯示,在廣東進行的抽樣調查中,總體存在風險的塑膠場地比例高達25%。
在很多毒跑道的案例中,為什么許多學生的表現是流鼻血、咳嗽和皮膚過敏呢?這和塑膠跑道釋放的TDI(甲苯二異氰酸酯)有很大關系。TDI被國家明確列入《劇毒化學品目錄》,它對眼睛、呼吸道和皮膚都有刺激。但因TDI是由塑膠跑道揮發出來的,不屬于材質檢測范圍(屬于環境空氣檢測),而專家認為“在室外,這樣的空氣檢測涉及的因素多、困難大”,所以目前全國所有的塑膠跑道,都沒有進行TDI檢測,更無標準。與此相比,TDI在10種室內裝飾材料中的限量,早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只是因為塑膠跑道鋪設在室外,這項檢測就一直都沒有。
在我們查閱資料后,發現一個讓人悲哀的線索:在2003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學校體育科學大會上,一個叫做白文飛的老師在提交的一篇論文中宣稱:“塑膠體育場地中含有TDI這種有毒物質,應當盡快終止學校體育場地鋪設塑膠跑道的做法。”當時,北京市范伯元副市長作出的批示是:“請市教委速就塑膠跑道事組織專家論證,專家要權威,要有實測數據”。
10多年后,北京市教委再一次站在了臺前。
相關標簽:
上一條:揭秘塑膠跑道如何失去防線變身“毒跑道” ——塑膠跑道有風險,鋪裝需謹慎
下一條:毒跑道的毒來自哪里?